欢迎光临周口东新区人民医院!全国服务热线:0394-8900120

HOSPITAL

周口东新医院

    您当前位置:周口东新医院 >> 健康园地 >> 浏览文章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时间:2024年05月0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立夏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立夏时节正处于春夏交替时期,阳气由春天的升发转变为夏天的开放盛大。随着大自然阳气的不断旺盛,土壤中的植物在奋力向阳,人体生机也变得旺盛起来那么该如何顺应夏季天时进行养生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夏属火,心与火相应,夏季的炎热高温,容易导致心火旺盛,出现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因此,立夏节气应注重养心人在节气应顺之。

    一、起居养心阴

    1、夜卧早起

    夏季日出早、日落晚,阳气旺盛。人顺应天地自然,起居方面应该适当早起,增加白天的活动时间。这里的夜卧是相对于秋冬入睡时间而言,并不是建议人们熬夜晚睡,一般超过晚上11点入睡。因此,在保障睡眠时间的前提下,适当“夜卧早起

    2、午睡宜短

    午间气温高、阳光烈,人容易疲倦。因此建议在进入立夏之后,午间适当休息,调整状态,清心宁神,有助于恢复体力,养护心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午睡虽好,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睡眠时间过长反而无精打采,影响下午工作甚至导致夜间失眠。对于中午不能午休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听音乐或闭目养神的方式代替午休。

    二、饮食养心阳

    1、增酸减苦

    立夏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饮食要讲究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脾胃”。“增酸”,即增加酸性食物的摄入,酸味食物可养阴生津,酸味收涩的特性还能让肌肤腠理收缩,防止出汗过多,保护阳气。酸味食物如乌梅、五味子、山楂、番茄等。此外宜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果蔬类、谷薯类以及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粗杂粮,如山药、小麦、玉米等。

    2、清心解暑

    立夏之后,天气炎热人体消耗量增加、水分随汗液丢失会造成阴虚火旺的情况,所以消暑食物必不可少,同时要时刻补充液体的不足。可自备降温止渴生津的养生饮品 药食同源的绿豆汤、酸梅汤。运动后大量出汗,还应适当补充电解质,饮用淡盐水等。补充水分,不仅是解渴,还能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 达到清热泻火之目的

    3、祛寒扶阳

    立夏以后,天气炎热,此时全身的毛孔为了散热处于开放状态,人们突然从室外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往往易使寒气从皮肤腠理而入形寒饮冷则伤肺身体受寒、过食生冷,会使肺脾虚寒,易反复出现感冒发热、上吐下泻等症状。故肺脾虚寒的人,不宜进食太多生冷寒凉食物,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的人群。平素怕冷人群宜在早晚气温舒适的时候,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日光浴等,以补充阳气。

    三、运动调心脉

    立夏时节,气温升高,人体阳气浮越于表,腠理开泄。所以立夏运动需适当,讲究适时、适量和适地“三原则”。

    因心主血脉,更要注意血脉的锻炼,以防止气血阻滞,影响心的机能。

    1、适时而起。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者傍晚,这时候阳光不太强烈,可以避免强紫外线对皮肤和身体造成的损害,上午10点后到下午4点前,不宜进行户外活动。

    2、适量而动。人体能量的消耗在夏季会有所增加,因此运动的强度不宜太大。建议每次的锻炼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小时之内;同时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

    3、适地而行。最好选择在户外进行运动,如公园、湖边、庭院等视野开阔、阴凉通风的地方。如果条件有限只能进行室内运动的话,建议打开门窗,让空气保持流通。

    四、情志调心神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情志由来统摄。当夏日气温升高,心火过旺,人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尤其是中老年人,受到天气变化或情绪起伏的影响,夏季容易发生血压不稳、心律失常的情况。因此,夏季养生应重视心神的调养,要做到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安闲自乐。此外,也可以多做一些陶冶情操的活动,如绘画、钓鱼、下棋、种花等,既可以怡情养性,又可以清静养神。

    五、保健益心经

    人体的“心”与四季中“夏”相应,夏季时心阳最旺,功能最强,此时,可通过一拍、二梳、三咽的方法,调理心经。

    一拍:拍打心包经和心经(手臂内侧处),按揉内关穴和间使穴,可以宽胸散结、宁心止悸。

    二梳:将手掌互搓令掌心发热,以指为梳,从前额开始上推,至头顶百会穴而后至颈部结束;早晚各做10次,头部为阳经聚会之处,百脉所通,经常“梳发”可以醒脑安神,宁心定志。

    三咽:每日晨起,微闭口唇,舌抵上颚,口腔内分泌唾液逐渐增多,达到一定量时,将其缓慢咽下,既可润喉止渴,又可滋润和濡养身体,使阴阳调和,气血通畅。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供稿专家:新乡市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王晨琳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娄政驰


    主办单位:周口东新医院 备案号:  豫ICP备2024083642号-1 传真:0394-8900120地址:周淮路与腾飞路交叉口向东200米路南版权所有:周口东新医院
    关于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院长(信访)信箱 技术支持:
    中原传媒
    ©2015-2018.ALL RIGHTS RESERVED.网址:http://www.zksdxqrmyy.com